教育现代化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际刊号:2095-8420
国内刊号:11-9354/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84700 人次
 
    本刊论文
西南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的认知调查研究

  摘  要: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中央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旨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氛围的同时,造就大批优秀的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投入到教育工作战线中去。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就西南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总体评价、认知及态度以及影响之因素进行了分析,希冀能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未来在中西部地区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西南大学;免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认知调查

  2007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9月入学的新生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其不仅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而且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优秀的高水平基础教育教师的来源匮乏。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使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免费师范生。而作为六所试点院校之一的西南大学,2007年共招收首届免费师范生2850人,98.0%左右的学生来自于中西部地区省份。为了深入地了解免费师范生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对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类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政策的总体评价以及对具体政策措施的认知和态度,笔者利用担任西南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公共政治课教学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班主任工作的契机,给予西南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特别的关注,结合其平时的课堂教学观察和直面的交谈,经过长达一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对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便能能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未来在中西部地区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该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2007年度西南大学所招收的2850名免费师范生,分布在全校的17个院系,覆盖了文科、理科和艺体类学科。笔者选取了西南大学10个专业的492名首届免费师范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文史类5个专业,244名学生;理工类5个专业,248名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回收率98.4%。调查样本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之一,西南大学历年来招生生源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省份,尤其侧重西南省份,如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其成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养成机构,该校免费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的认知和态度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研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免费师范生选择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免费师范生选择免费师范教育的重要因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广大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尤其是“两免一补”,确保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可以摆脱学费的困扰和毕业就业的忧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修养上。2007年西南大学所招收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农村学生比例高达64.8%,有1672人,其家庭年人均收入基本处于1000至5000元之间,生活水平较低。在调查选择免费师范教育的原因时明显显现,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选择免费师范教育的有164人,占到33.4%,同时由于两免一补可以为家里节省大笔开支减轻家庭经济压力者也占到46.5%,有229人,两者累加,因为经济因素而最终选择免费师范教育者竟高达79.9%。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学生选择免费师范教育的主要因素。

  2、个人职业的发展

  虽然免费师范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方便之门,但未必家庭经济困难者就会选择免费师范教育,其选择教师职业与否,主要来自于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个人职业的发展规划。在调查访谈中,当问及为何选择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时,有206人表示从事教师行业一直是自己的理想,占42.0%;同时还有89人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占18.0%;而只有40.0%的学生(197人)是因为教师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可见工资待遇并不是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因素,其更看重的是个人职业的发展规划和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

  (二)免费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的认知和看法

  调查结果表明,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影响学生报考免费师范专业的因素中,教师的建议和主张占12.9%;父母亲属的建议和主张占35.6%;学生个人的决定占51.5%。由此可见,在选择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时,有一半多的学生是自我决定,而同时,亲人的意见和主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教师的意见则不甚重要。所以对于免费师范生关于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认知和看法的调查,基本可以反映出其报考免费师范教育的意愿和此项政策的效力。

  1、对免费教育政策的高度认可

  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大学目前在校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认为国家推行免费师范教育政策非常适当与效果显著的有349人,比例高达71.0%。可见该项政策在免费师范生中的高度认可。同时,在问及“是否愿意按照政策规定去条件艰苦的地方从事基础教育事业”时,比例高达69.0%的免费师范生(340人)表示愿意;不愿意的则有152人,占31.0%。由此不难看出,占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可免费教育政策并愿意履行自己的义务。

  2、对免费教育有关政策措施规定的担忧与顾虑

  虽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获得了免费师范生高度的认可,但面对未来毕业后的诸多实际问题时,免费师范生普遍存在着担忧和顾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就业的待遇和环境问题

  按照《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10 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此限制规定自公布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经过一年的政策感受后,作为主体者的免费师范生究竟如何看待?在调查中有79.4%的免费师范生担心其就业的待遇和环境问题,其中51.0%的学生最大的顾虑是服务年限过长;有28.4%的学生担忧在从教其间的住房、婚嫁等问题。其表明在相当多的学生心中对未来的就业仍充满各种担忧和顾虑。对于以上问题,有受访学生表示:既然选择了免费师范教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应该的,但是我们担心的是到经济落后地方任教,工作待遇太低,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还肩负着提高整个家庭生活水平的重任。

  对到城镇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先去农村中小学任教两年的规定,虽然有将近五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此举能为农村教育做出贡献,可以接受。但是担忧同样存在,对于去农村任教的顾虑中,有64.5%的学生认为任教前几年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期,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会影响自身发展;认为到农村任教由于是短期行为,有可能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支教者不予以重视者占20.0%;同时还有占15.5%的学生顾虑支教期间的工资待遇、医保社保问题以及政策的执行和健全、稳定性。同样有受访学生谈到:像我的家乡贵州,基层教学条件非常艰苦,我们现在所学专业很难有用武之地。去农村任教两年,由于信息闭塞,思想肯定和外面出现断接。另外,两年农村任教后,再回到城镇中学教书,能不能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是否会受到冷落。从这些可以看出,免费师范生对未来就业存在的疑问是一种普遍现象,如何解决其担忧和顾虑,是教育行政部门亟待处理的首要问题。

  (2)个人未来的发展规划问题

  关于免费师范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64.5%的学生担心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并且在对自己毕业后的规划中,免费师范生中有高达73.9%者希望继续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居于首位。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免费师范生对政策的意见主要体现为不能报考脱产研究生和不能选择非师范专业的研究生,占到40.3%。当前大学生考研的主要因素是摆脱暂时的就压压力,而对免费师范生而言,此问题并不存在,在问及为何倾向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时,有学生言道:未来职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迅速,如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未雨绸缪,而如果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会分散工作精力,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压力大。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免费师范生希望政策能有所调整,允许继续报考脱产研究生和选择费师范专业的研究生,在为国家培养更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鉴于以上的限制,出于十年服务期满后自己有更好的选择和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占65.8%)、毕业后在中小学任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占33.4%)的考虑,退而求其次,有55.9%的免费师范生明确表示已经和准备选修第二专业学位。可见,大部分免费师范生都希望能够继续提高自己,既然如此,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该积极建设相关的保障措施,在确保免费师范生从教期间发展的同时,并制定一些优惠措施免除和减少其在服务期满之后的重新择业压力。

  (3)免费师范生的培养问题

  在调查访谈中显示,有高达77.0%的免费师范生对国家的免费教育政策了解还很肤浅,对于一些具体政策细节和深层次的意义认识不清。在对自己是否了解国家需要免费师范生四年学习要达到的素质要求时,占到12.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61.3%的学生认为知道一点。同时也有学生表示,对于免费师范生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与一般师范生的差异,似乎两者并没有体现出有何不同之处。对目前学校和学院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或手段如何看待上,占到48.0%的免费师范生认为课程太多,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不够,同时还有36.1%的学生认为社团和业余活动太多,占用太多个人时间。另外,在访谈中,还有相当多的免费师范生希望学校能够就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具备的相关技能进行专门的培训,如三字一话、教学实践、交流等,最好能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安排中去。同时,作为国家免费师范教育的首批受益者,首届免费师范生受到了太多来自各个方面的关注,在此状况下,也有学生明确表示,希望不要给予他们太多的关照,使其可以在一种相对正常的态势下自由发展。

  三、思考与建议

  总体而言,免费师范生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认知和态度是喜忧参半,可以看出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进行政策相应配套措施的跟进是保障免费教育政策达到预期实施效果的必要举措。就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后续完善而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免费师范教育必须有相关待遇保障措施相配套

  可以肯定地是,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实行必将为农村基础教育输送大量优质的教育师资。但是,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城乡差距,教师待遇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太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月收入大概在800~1500元之间,即便本科毕业一个月的收入也就800元左右,如果累加其教师节、春节等的福利,一个本科刚毕业的教师每月平均收入是1000元左右,其待遇标准同进城打工者的待遇相差无几。于是乎,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向发达地区流动,向高收入行业流动就成为趋势。如果没有相对应的保障待遇措施出台,即便有约束条款的制约,迫于现实的生计,免费师范生们还会甘冒违约的风险而离开教师岗位,去从事别的工作。虽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可以保障优质师资的来源,但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待遇,就很难保证优秀教师不流失。因此,当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正视现有农村教师队伍的生存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眼前和长远解决他们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只有如此,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才能收到长远之效。

  (二)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免费师范生由于解除了其经济和就业的后顾之忧,在调查其学习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时,有39.3%的免费师范生认为没有了明确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有26.0%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见,学习目标不明确是目前免费师范生在学习上遇到的最大问题。同时,比例高达78.5%的免费师范生对所学专业感觉一般或兴趣不高,再加上对毕业后的事业前途较少憧憬,信奉“毕业就好”、“六十分万岁”,甚至因为未来的“被规划”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其最好的例证就是逃课现象的普遍性,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90.8%的受访免费师范生表示自己曾经偶尔或经常逃课。针对此问题,如果无论素质高低的免费师范毕业生都能去任教,其导致的后果就是将会降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确保每一位免费师范生能够真正珍惜学习机会,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此,学校要建立淘汰机制,对学习成绩或者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淘汰出列。此外,利用免费师范生毕业之际,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双向选择,以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作为其能否进入重点中学任教的依据。

  (三)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享受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学生,毕业后的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从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为此,从大一开始就使其不断的接触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未来较快的融入教师的角色打下基础。但是,现在师范教育却多重视学科专业素养的培养,对教育专业素养的的培养确重视不够,而对于关乎教师素质能力根本的教师职业训练科目,如三字一话等,虽然大力宣传其重要性,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并未有统一的培训科目和规划,其培训完成基本上靠学生的自觉行为,极大地削弱了其师范性的特色。

  总之,作为国家首届免费师范生,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对其需求给予关注,倾听其想法和意见。政策重在实施,只有通过对实施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才能更好的对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不断地完善免费师范教育政策,使其能更好地延续发展,让学生和国家共同受益。

  参考文献:

  [1]吴帆、赵丹妮。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进退之据[J].数据。2007(12)。

  [2]王嘉毅、丁克贤。西北地区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之意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报。2008(1)。

  [3]许磊。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后的反思[J]. 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王新颖、许颖。关于国家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调查与思考[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2)。

  [5]林钦、刘启芳、孙倩。首届免费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的认识调查[J].考试周刊。2008(28)。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教育现代化》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教育现代化》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